第(2/3)页 至今除了开疆拓土之外,福建的百姓们还获得了黑海以北的广袤土地。虽然当地的西伯利亚人还需要征服,但前线将领发回的战报,对战争的结果其实是非常乐观的。 一群连马凳和马蹄铁都没有的人,如何和皇宋对抗?如今大宋所需要的,不过是时间而已。 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对于一片如此广袤的土地来说,已经算是非常有效率的征服过程。 所以政事堂的宰执大臣们,在如此宏伟的蓝图面前早就已经乐开了花,对于李宁的判断自然也是倍加认可,因此每当李宁有所提议的时候,政事堂和枢密院几乎是想都不想就会予以支持。 因此当李宁的奏疏呈现在他们面前之后,向陕西调兵的命令,当场就被枢密院草拟了出来。 只是这一次命令需要在伊苏斯会战结束之后才会下达。 如今的书名院官员也已经清楚伊苏斯会战的大体过程了。 甚至皇帝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慈善,还专门征询了李宁等人的意见,李宁谎称,在阿拉伯人记录的历史当中,对阿里安等人的记载做了稍稍的考证和纠正。并借此机会将后世的一些认知,通过书信的方式告诉了皇帝。 皇帝以此为基础,对枢密院的官员们进行了宣传,并且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讨论。 说明院的官员们一致认为,亚历山大极有可能是故意放弃伊苏斯的野战医院,其南下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引诱大流士三世放弃索契平原。继而跟随他的步伐,陷入狭隘的地段然后-进行决战。 有趣的是也有一些人根据地图指出,从叙利亚门转而向东,也可以在巴比伦尼亚附近,找到大流士三世的主力,或许亚历山大并非是故意放弃了自己受伤的部下,仅仅是因为急于找到波斯国王才犯下了这一重大的失误。 不过,就目前已知的情报来看亚历山大和原有历史上一样出现了这一问题,那么,伊苏斯会战几乎像历史上一样难以避免。 看着枢密院传回来的战报,再看看自己手中的记载,那种对手中命运所牢牢束缚住的棋子的感伤,以及基于这种感伤的自豪甚至是鄙视,都开始在官员们心中萌发出来。 看着这样的战争,有些人觉得索然无味,但有李宁的例子在前面,他们知道,皇宋是可以从中捞取好处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