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薅世家羊毛-《大唐逆天子》


    第(3/3)页

    李承道为了避免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同时身死,造成大唐分崩离析,采用了“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没有立即登基。

    目的就是为了让自身的实力在这段真空期急速膨胀起来,只要他手中的新一军,东风快递能度过眼前这段最危机的成长期,李承道有绝对信心横扫天下。

    现在假李渊在上面高高挂着,不轻易露面,凭借着皇帝的威望压制关陇集团和七宗五姓那些足以颠覆整个大唐的军阀势力,让他们在不明真相前不敢轻举妄动。

    李渊可是开国皇帝,哪一个开国皇帝是善茬?别以为史书上说什么和唐太宗比起来,唐高祖好像是个吉祥物,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在李渊面前可是战战兢兢,跪着说话的。

    而如今,这个位置虽然名义上是假李渊,但皇帝的权力,已经慢慢转移到李承道身上。这个位置所需要的压力也开始在李承道身上显现,不说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单单每天几百封的奏折就够李承道喝一壶的了。

    不过李承道不是秦始皇,每天早上起来便要看600斤的竹简,也不是朱元璋,废了丞相,事必躬亲,大事小事必亲自过问,更不是雍正,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全年365天,只有生日那天休息。

    他在服丧结束后的第一个早朝上,就在朝堂上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炸得文武百官眼冒金光:

    “蒙陛下厚爱,承道担国之重任,日批夜览,不敢怠慢国事,然承道之才能,不及陛下万一,深知江山社稷之重,唯恐有所差池,以致无颜面见祖宗,幸有百官辅佐,朝局稳定,皆众卿之功绩,承道及冠之年,才疏学浅,盼以贤臣为师,学治国之策。

    承道素闻左仆射裴寂、世子府咨议参军王珪、太子洗马魏征,皆才高八斗之治世能臣,朝野钦服,今敕尔等为大学士,入东宫辅政,暂理事于两仪殿。中枢、十道一应奏事,皆由中书省交付两仪殿,由三位大学士先行批注,再交由承道,如此,承道也可从中学得治国之道,加印后,复还尚书省明发中枢、十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