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乌索普本想留在这里陪可雅,但看到山治和武胜给他的眼神,最终还是决定去锻炼,不说立马追上武胜路飞他们的战力,起码也得不拖后腿才行。 几个不懂的人走了,剩下的人则在布鲁克燃烧的斗志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编排。 武胜和布鲁克在旁拿着吉他和贝斯在比划着,路飞则随着他们的讨论跟进着鼓点节奏。 可雅以为乌索普有其他正事,也没跟去,她正在轻音部活动室走走看看,新加入的她虽然并无太多编曲建议,第一次和同学组乐队的她不急着立马加入演奏,而是想观察下环境和新的伙伴。 活动室不大,有一块大黑板以及一块小白板,黑板上印刻着五线谱,但是上面并没有内容,小白板倒是有些东西,是娜美有事没事用油(xìng)笔画的q版小人。 其余的就是一个小型书柜和几张课桌拼起来的长桌,书柜上面有一些杂志,一些音乐教材,以及一些曲谱,这些花花绿绿,红红白白的书杂乱无章的胡乱塞在一起,让她有些难受。 长桌上倒是被娜美收拾干净了,可雅一边逛着,一边瞄着一边叮叮当当捣鼓着的三人,抽出一本关于摇滚的杂志看了起来。 她从小接受的是古典音乐的教育,对摇滚音乐了解不多,但是既然加入了轻音部,还是要了解下现在他们即将要表演的音乐类型和风格的。 尤其是刚刚听到那么一首有趣的曲子之后。 按说,其实武胜那首歌是流行音乐,不算是纯正的摇滚。 毕竟摇滚的内核是一种反叛精神的概括,是二战后从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个人价值方面对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反叛。 摇滚从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起,在欧美盛起,又经由“英伦入侵”,到现在,几乎所有音乐流派都受到了这种音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 但时间是消磨一切的利刃,随着时光流逝,80年代后,曾经的反叛青年一代彻底归化成主流社会中流砥柱时,新世代的摇滚从反叛与革命,演变成了拥抱科技,乐于消费,不断被各种主流的消费文化吸纳,再被各种亚文化肢解,早期反叛内核早就被新时代瓦解了。 如今的摇滚,更多是关注起主流文化观的个人平等、种族平权、主流价值追求、标新立异的亚文化残肢等小而泛的概念。 很多乐队标榜着自己是摇滚,但是他们连反叛的对象都虚无而缥缈,甚至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因此,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消费主义社会,摇滚生存的基壤已不多了。 因此乐队文化,并不代表它是摇滚文化,这是要区分开来的:乐队是玩音乐的,摇滚则是一种精神。这是现在很多人对乐队的刻板印象,觉得乐队就等于摇滚,这对乐队,对摇滚,都是不公平的。 但好的音乐是跨越世界,跨越时代,跨越流派,跨越一切的,鼓舞人心的音乐更是如此,总是争论什么音乐是什么流派,是没有意义的。 可雅坐在几张课桌拼成的长桌旁,区区几本音乐杂志,无法让她构建起对摇滚音乐的认知,但也好歹认识了几个出名的乐队,知道了几首歌,然后拿起手机搜出来,戴上耳机听了起来。 结果才听几句,她好看的弯月眉便皱起:“这都是什么啊,噪音吗?” 切歌,下一首,口水歌。 眉头皱得更深了。 再切...... 可雅叹了口气,欣赏不来,欣赏不来。 如此反复之后,她对武胜的歌有了更深层的认知:“感觉武田同学写的歌比这些都好诶......” 可雅确信般点点头,杂志放置一旁,拿出手机搜索起相关科普知识——键盘手。 ...... 武胜确实感觉到布鲁克的才能和水平了,怪不得敢以职业为目标努力,做着成为职业音乐人的梦,敢做梦的人,终是有那么两把刷子的。 半个下午,他们就已经把吉他伴奏完成一部分了,一半武胜从记忆中哼着扒出来,一半布鲁克再创作。 “你是怎么想出这样的歌的?”布鲁克把吉他垫在腿上,拿起曲谱写写画画,还不忘向武胜请教创作经验。 “嗯?用想不太合适。”武胜摸摸鼻子。 “什么意思?”布鲁克一愣,抬起头。 武胜食指中指并在一起,点了点自己太阳(xué):“它就在我的脑子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