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喜联社-《娇娥》
第(3/3)页
是了,就是这个理儿。
打一开始,刘喜心里存着的,也不过就是这个渺茫的希望而已。
是以只要给她一丁点机会,她都要不顾一切地抓住,因为不抓住的话,她便连这一丁点的机会都没有了。
“好,你们若敢收我,我就敢学!”
“好!”
牛在和很喜欢刘喜身上的这股劲儿,小小的一个丫头,也不知道经历了什么,总给他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往无前的劲头。
但他也难免要给刘喜泼一桶冷水。
“你拜有贞为师是没问题的,但是你若想入喜联社,成为正式的学徒,还得叫其他五位班头和叶社长一道考察一番,判定你的相貌、嗓音、身段、资质没问题,果真是学戏的好料子才行呢。”
中国第一个正式的戏曲学校,是1904年2月由吉林富商牛子厚出资,由京剧艺人叶春善担任社长成立的喜连成戏班。
1912年因牛子厚将戏班转手给沈家,改名“富连成”,一直延续到1948年才停办。
戏班前后一共教授了七届学生,每一届为一科,每科为七年制。
分别为喜字科、连子科、富字科、盛字科、世字科、元字科、韵字科。
广为人知的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袁世海等京剧大师都曾在此受教。
本文中的喜联社借用了喜连成的背景,但时间和内容上有出入。
下面说下“应节戏”。
应节戏由宫里的月令承应戏衍生而来,月令承应即为一年之中,每月的节日。
自元旦到除夕,每个节日都有应节戏。
如元宵节演《喜遇元宵》,七夕演《天河配》、重阳演《九华品菊》等等,只在宫里演,外头少有。
再说一下“六场通透”,指的是能吹、能打、能拉、能弹、能唱、能武的全能型选手。
但随着清末朝廷管束不严,一些有钱有权的人家,也开始请戏班子去自家唱应节戏。
那些家里自有戏班的也纷纷效仿。
但因为应节戏多为动则一个时辰,多则二三日的大戏,外头的角凑不齐,实难排演,是以传下来的少。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