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1三日勤农,钧旨入宫-《身为汉人居然要跟着蒙古西征》


    第(1/3)页

    张载行几人均被这么大个大馅饼砸得有些晕乎乎,所以遂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上前以弟子礼大礼参拜,言道;“望先生怜我大明千万子民生计,知无不言,小子们替我大明百万家庭叩谢先生恩情。”

    “快起来,不当事儿,不当事儿…!”

    他们的这番突然举动,直唬的张老大人赶忙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才把众人从地上虚扶起来。

    待起身后,张载行摇摇头,郑重回道;“有道是法不可轻传!

    在先生眼里或许是一是怜悯随手所做的一件小事,可对我大明,对我大明千万子民,百万家庭来说,却是活命的大恩情!

    我等作为大明的官员,百姓的父母,又岂能不重视?又岂敢不重视!”

    张老大人愣神,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几次张口,都把话重新咽了回去。半晌,才悠悠慨叹;

    “大明,大明,如日方升,四海八荒,皆放光明!

    不愧是新生的帝国,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着实让我辈宋人艳煞!”

    “罢了,罢了,诸位且听老夫道来。”

    慨叹完,张老大人仿佛一股无形的气质上身,转身指着面前山谷,开始讲述自己农业上的见解;

    “要想提高粮食产量,无论是天时,地利,选种,工具,技巧,缺一不可。就比如我大宋在此实行百年的稻麦两熟制,水旱轮作制,耕耙耖耕作制......”

    “要想地沃,首重深耕,要想粮多,必会选种......”

    三日,整整三日。

    在离大宋都城临安不到二十里的玉皇山南麓,大明使团停下了脚步。

    使团领头的张,韩,以及不同的使团成员,开始昼夜不停跟着张老大人穿梭于田间地头,沟渠田舍。白日勤勤恳恳做学问,夜间挑灯夜战做笔记。

    离开玉皇山南麓时,不仅使团成员累得瘦了二两膘,连原本胸有成竹的张老先生,也被他们的热情打了个措手不及,累的黑眼圈就没消退过。

    因此的距离临安不远,礼部的官员已然早耙大明使团在此滞留的消息送进了临安,甚至送进了皇宫大内。

    不管是赵昀还是他手下的一帮大臣,甚至偶然得知此事的临安城内百姓们,都十分诧异。

    怎么滴?尔等漂洋万里来到大宋,放着近在咫尺的临安不入,看个什么八卦田,还一连看了三天?

    故,当大明使团行至洛阳驿后,并没有和在泉州一样被安排在城外驿馆等候皇帝召见,而是早有太监拿着钧旨,让使团在驿馆洗漱后,即刻入宫朝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