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6章 空落落的傻柱(5k)-《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3/3)页

    “嗯,就这么处理。”

    倒座房内,除了数字按键电话拨号的滴滴声和轻声的低语之外,再无其他声响。

    ——

    果然是高委员!

    虽然自己的领导这边早就确定了这个判断,不过坐在三分厂会议室的韩教授以及十二机部等部委的同志还是有些激动。

    “谢谢同志们能抽空来这里,今天我们主要解决一件事情,那就是钟!”

    十二机部的同志有些茫然,钟表?您自己搞的那个又便宜又准的石英钟表不就是最好的钟表么?我们十二机部的厂子在进一步对外观、功能等进行优化和调整之后,现在在国际市场上打得传统机械表喘不过气来,只能向高端收缩。

    不过韩教授不愧是原研所的,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

    “高委员,您说的是原子频率标准?”

    难怪要找上原研所,这个东西和原研所可太对口了,至少基础原理上是如此。

    实际上,此时我们已经展开了原子钟的研制,确切的说是样机。只是名字不叫原子钟,而是更专业的“原子频率标准”。

    不过这个不够大众,直指原理核心的名字,却是反倒让十二机部的同志们马上就明白这是个什么东西,毕竟振荡源这种东西他们接触和使用是最多的。

    依靠原子某种运行机理获得的标准频率,只要这个频率误差够小,足够符合某个特定标准,那就能当钟用,而且是所有钟表的基础。

    频率,是钟表的核心。

    “高委员,现在我们已经有同志开展了原子频率标准的研制,我们是不是不需要再搞一套了?”对于这个情况,原研所的同志还是很清楚的,而且他甚至还知道这个样机已经处于完成阶段。

    高振东也是知道的,甚至他还知道得更多。

    他摇摇头:“我们需要有一套直接上星的。”

    他直接开大,把这件事情的目标摆上了桌面。

    不论是原研所还是十二机部的同志,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个要求有点太高了,难怪他等不及。原研所的同志是知道的,现在这个差不多完成的原子频率标准个头和重量有多大。

    那是要用立方米和数百公斤来计算的,而且结构的集成度不够。

    那个频率计准可能是准了,但是毫无疑问,想要用到卫星上,就未免有些天方夜谭。

    “您是想搞铷钟?”这也是另外一种可能,现在在搞的钟,因为原材料的原因,是选的铯钟,光抽运汽泡频标。

    高振东摇了摇头:“不是。”

    如果是按照利于生产和实现的话,其实当前铷钟要强一些。

    甚至我们的第一台原子钟,采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方案。

    原理是铷钟常用但是后来铯钟都没有使用的光抽运气泡方案,但是使用的材料,却是和铷相近的铯。

    这一个方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是实验室原子钟的一种,或者说叫试验室基准频标,特点是尽可能的追求准确度,但是不考虑结构、体积、重量等量产参数。

    具体其中有些什么细节,高振东并不清楚,但是他知道的是,我们量产的原子钟,是76年定型的光抽运铷钟,也就是说,在量产上面,还是用的铷钟。

    不过他同样不准备搞铷钟。

    “那难道是氢钟?”

    “不,还是铯钟。”高振东回答道。

    因为他手上有小体积的铯钟方案,至少能上星,准确度就算是在当前条件下,也能满足同步轨道应答式定位导航的需求。毕竟应答式定位导航引入的其他误差并不比钟误差小,这种情况下,时钟误差反倒不是最核心的问题了。

    “这……是不是有些浪费了?”韩教授道。

    “原理方案有些不同,算是两条腿走路吧。我估算过,如果按照这个方案,能把体积做到0.05立方米,50公斤以下。”高振东的话,顿时就让韩教授把“浪费”两个字扔到一边去了。

    先解决有没有再说吧,这个体积,这个重量,就算是不太准也足够了。

    “而且,误差不大于10的-10次方秒。”这个数字不算高,但是够用。

    好了,没问题了,就这个,先弄出来再说吧。

    “这个东西搞出来,我估计最少要一年以上的时间。”高振东又补充了一句,一年以上,应该来得及。

    不过这句话听到韩教授耳朵里,所有的顾虑都放下了,一年?嗯,一年时间够长了。

    实际上他很清楚,一年时间,可以说是快得不能再快,放别人身上想都不敢想,但是面前这位同志有些不一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