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唔……” 朱元璋伸了个懒腰,揉了揉熬得布满血丝的眼睛,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个初生的大明朝,是朱元璋一生的事业,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心血凝聚。 他绝不容许任何人,用任何的形式,去破坏这个刚刚建立四年的大明王朝。 甚至就连一向最重视的亲情,在王朝命运面前,也被朱元璋放在了次要位置上。 正因如此,才有了棋盘摆米之后,朱元璋废除了好不容易搞出来的藩王分封制度,宁可顶着那些注定无法继承王位的皇子哀求的眼神。 现在,为了这套事无巨细的科举制度,作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再次点灯熬油,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才渐渐成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刚刚提拔的左丞相胡惟庸,还有接替倒霉鬼钱用壬的新任礼部尚书陈迪,也都提供了不遗余力的辅助,先后提出了无数套方案,最终都要朱元璋定夺。 明年,洪武五年,大明重启科举,揽天下英才,为朝廷所用,这是最大的国事,为此朱元璋甚至已经有好多天不去淳化县,好久没有听到秦枫的心声,还觉得挺不自在。 要不……去看看秦枫在做啥? 朱元璋喝了一口宫女侍奉上来的参茶,略补亏空的元气,目光掠向淳化县的方位。 快过年了,再一次迎来大丰收的淳化县,应该是家家户户都高兴着呢。 “陛下。” 这时候,御前侍奉的小太监,小心地上前一步,趁着皇帝陛下似乎心情不错,低声道:“胡相求见,等在门外呢。” 哦? 朱元璋略有些意外。 因为这套科举制度,参照了前朝的经验,又结合了大明的实际,首先由当管的礼部尚书陈迪草拟,然后刚上任的左丞相胡惟庸审查并补充,最后才送到朱元璋这里。 按理说,胡惟庸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呀。 没想到,这个胡惟庸,居然还惦记着,特意来问问? 不错,胡爱卿有心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口问道:“他等多久了?” “启禀陛下,胡相早来了,已经等待有半个时辰。” 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