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签广场协议的底气——综合商社-《完蛋!我被昭和美人包围了!》


    第(2/3)页

    要说唯一反对的可能就是大藏省内部的某些人了,旁人或许还不晓得那些人是谁,加藤荣治却是很清楚的,无非就是以央行副行长三重野康为首的“日银王子”一系。

    由于战后鹰家对霓虹央行的改造并不彻底,大量的战时总动员体制被保留下来。这其中就包括1942年修订的《霓虹银行法》。

    这套体系剥夺了央行战前的独立地位,将其置于大藏省的控制之下。

    这让央行里的精英银行家们非常不满,在后来的数十年里,他们利用央行的特殊地位,游走于鹰酱爸爸和大藏省之间,逐渐争取到了一片相对独立的领地。

    在这里他们构建起自己的王朝,其嫡系老大就被称为“日银王子”。

    作为主管霓虹金融的中枢机构,这些真正掌控岛国经济命脉的执剑人当然明白日元升值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以后的霓虹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意味着一系列不可控的因素都将慢慢浮现。

    大藏省内部的角逐在国会进行到了关键时刻时,投出赞成票一锤定音的正是“经团联”。

    经团联全称就是“霓虹经济团体联合会”。它的成员全部是财团,三井、三菱、住友、富士……包揽了全霓虹所有成规模的新老财团。

    因为他们的业务不仅有出口,也有大量的进口需求。

    比如涉及到能源产业的三井、三菱等,霓虹是一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主要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都依赖进口。

    由于国情的制约,决定了霓虹经济只能走以资本经营为核心的技术立国和贸易立国的发展道路。

    霓虹财团的综合商社模式在战后的形成和发展,正好奠定了这条发展道路的基础。

    而这种综合商社模式对于适应霓虹国情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功能,也就相应地发挥出来。

    这种模式发挥这种经济功能的运作方式的基本表现,就是能使霓虹经济不断地扬长避短,从物耗密集型和能耗密集型经济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有效地实现既符合霓虹国情,又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资源优化配置。

    就比如对某种矿产有需求的企业,通过本国综合商社的贸易代理,从国际市场购买该矿产。将分散的议价权集中到少数的综合商社手中。

    具体地说就是由综合商社代表那些石油需求企业,跟国际上那些分散的矿企谈购买该矿产的价格。

    由于采购量都集中到一起,要到一个优惠价简直不要太轻松,很轻易就能将市场的那些企业一一击破。

    另一方面,那些综合商社又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能够对某类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囤积储备,来调节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主导该资源价格的走势。

    日元升值本来就意味着他们进口如石油等资源的价格便宜了很多。石油进价便宜了,那就意味着利润上升了。

    搭配综合商社的这种大额采购模式,还可以更进一步压低如石油等资源的采购价格。那为什么还要担心日元升值?

    事实上,经团联在《广场协议》签署前,就配合通产省,调查了日元升值的幅度对霓虹出口产品的影响。

    根据行业不同,所能接受的极限也不同。

    纺织和钢铁业所能接受的极限是1美元兑180日元;造船业的极限是1美元兑175日元;电子产业的极限是1美元兑170日元;汽车产业的极限是1美元兑155日元。

    当前的美元兑日元汇率差不多在1美元兑230日元,所以就算日元升值个20%,国内这些企业也能承受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产业,从鹰酱之前的砸车潮就能看出来,霓虹车是最不受鹰家人待见的产业,恨不得砸之而后快。

    这里面或许还有点被打脸的情绪。因为在石油危机前,霓虹车在鹰酱市场里是卖不出去的。当时鹰家人看小巧的霓虹车,都带着嘲笑和戏谑的神情,他们谈起霓虹车,都称它为“老鼠的玩具”。

    结果石油危机一来,从前受鹰家人喜欢的那些大排量的“烧油机器”,就再也开不起了。很多中产的鹰家人不得不捏着鼻子去开从前被他们Diss为“老鼠的玩具”的霓虹车。

    那种屈辱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很难想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