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陛下,我们在汴州发现了不良人的踪迹,但追上去的影密卫都死了!” 听到这话,朱友宁脸色沉了下去。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不良人可真是难缠!” “另外,陛下,邓、蔡、房等州附近,无论大人、孩童、还是老人,都接连有人失踪!臣怀疑这背后有一个大阴谋!” 听到这里,朱友宁也觉得有些不对劲。 由于战乱,各地诸侯都做过抢走百姓这等行径。 毕竟人口就意味着劳动力与兵力。 但抢走老人,这还是第一次。 因此这次的行为应该不是南方诸国所为。 想着,朱友宁突然抬起头,道:“小葵,这事可能不简单,你带着影密卫,前去调查一下。既然是绑架人口,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走得快,你务必寻回被绑架的那些百姓!” “遵命!” ...... 钟小葵走后,忽然内侍传来消息,说敬翔求见。 朱友宁在偏殿接见了敬翔。 敬翔一进殿,便道:“陛下,今年已经到年底了,臣以为年号可以改一改。” 闻言,朱友宁微微沉思。 改年号之事,他早有此意,甚至还特意想过一段时间。 朱友宁琢磨了一会儿,道:“年号改为和德如何?” 敬翔顿了顿,说道:“逸周书·大聚解有言:商不乏资,百工不失其时,无愚不教,则无穷乏,此谓和德。自从唐朝末年以来,中原战火纷乱,百姓流离失所,今陛下有与民生息,政修人和之意,和德二字颇为恰当。” “那年号之事,就这么定下吧。” 朱友宁点了点头,又说道:“不过,爱卿来见朕恐怕不只是为了这事吧?” 敬翔拱了拱手,道:“陛下新登大位,照先例,应该让一些节度使移镇,乘此机会削弱各镇的实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做法。” “节度使一旦移镇,那么他们的实力便会有所下降。离开了经营了好几年的地盘,自然会损失一大部分熟悉他的藩镇镇兵,这样朝廷也好在日后慢慢削藩镇的权。” “臣以为地方节镇权力仍旧过大,节度使不但拥有兵权,还有财权,甚至还有决策权。臣以为朝廷若想推行新政改革,应该设立转运使,收回节度使的财权,不然的话,朝廷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钱财进行新政!” “削藩之事不能操之过急。” 朱友宁倒是有不同意见。 他可不想跟朱允炆一样把自己削没了。 虽然朱友宁有把握将叛乱者全部解决,但那终究还是要发动内战。 内战会死很多人,也会耗损国力, 得不偿失。 这种事情要一步一步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