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二十天前。 庞籍还在极速书写奏折的时候。 李宁被他的下人请进了书房之中。 宋朝官宦人家的规矩,书房一般分为内外两个。 外面的用来见客,里面的书房才是处理文案甚至机要的地方。 撰写奏疏这种事情,自然在后者完成。 因此李宁竟然被直接带进了内书房。 “郎中,小先生来了。” “哦。请稍等,老夫这就写完了。” 或许是文思泉涌的缘故,庞籍不愿停下手中的笔。于是李宁站在原地不动,只四处观瞧着内书房的布置。 屏风未免太多了些,而且还都挂着白纸。 太怪异了。 这是李宁的第一感受。 “小先生是觉得奇怪吗?庞某竟然如此不懂风雅?” “在下不敢。漕司大人如此做,必然有其深意。” “深意倒是谈不上,只是此物,乃是专为先生你准备的。” “为我?此话怎讲。” “先生熟悉夷情,又东的光幕和那个什么穿越。老朽想虚心求教。这些屏风,就用来书写先生的博学广闻。” 李宁看了看屏风,苦笑一声说道:“学海无涯,这些屏风恐怕不足以写下李某所知。而且,夷情……” “如何?” “夷情如华情,复杂而多变。写起来非常麻烦,还不能立刻派上用场。不如……不如我写几条纲要给漕司大人,然后再探讨些急用的措施。您看如何。” “好极!” 庞籍只怕他敝帚自珍,哪里会在乎他怎样施展才华。 于是,李宁就说出了影响光幕战争数百年的一番话。 这番话并不深奥,然而正因为此,才被广泛传播。 “第一:光幕所带来的穿越,无非有三种。前穿后,后穿前,王八穿蛤蟆。” “扑哧”一声,屏风后传出一声轻笑。 这让李宁不禁循声望去,却见一直苍老的守横在面前,一旁更是响起庞籍的声音:“先生看哪儿呢,刚才是老夫笑的。” “哦,是吗?”李宁可不会怀疑自己的耳朵,他又不是被迫害的某人,但既然庞籍有所隐瞒,他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结束了这句略作吃惊的反问之后,李宁就继续起了刚才的内容。 “第二:这种穿越最大的机会,是商业,是互通有无。” “第三:互通有无是危险的,因为商业过程会带来新文化。文化可能比商品更吸引人,尤其对我皇宋。所以,得有防御之所。即:在学校里教我们认为合理的一套;在贸易上讨论能忽悠敌人的一套;在战场上施展敌人没见过的一套。而在以上所有地方,去了解敌人的那一套。” 庞籍的嘴唇嗫喏了一下。 李宁的这番论调,除了对商业的鼓吹之外,其余都可谓老生常谈。 君不密失其臣,臣不密失其身。谁还不知道留一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谁还不知道去瞅瞅别人家的手段。 但,李宁的本领在于,用无数细枝末节的方法,去充实这些空洞的理论逻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