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5道询上西天!-《身为汉人居然要跟着蒙古西征》


    第(2/3)页

    盘光桥的建成,对后渚、浔美、万安(洛阳)等地码头或转运渡口的交通运输和市易的繁荣,都有重要的作用。

    獭窟屿桥,位于张坂镇浮山村,是一座海滩石桥。

    当时"风波日作,桥不易也";"

    南宋开禧间(1205~1207年)僧道询身率其徒拏舟运石成桥七百七十间,直渡海门,凡五里许,潮平则没,半落则可通人行,至今便之"。当时,桥处泉州湾东北出口,伸向海湾,与隔海的其他许多市集相通,对当地的交通和贸易起重要作用。

    张载行也是回程到泉州之时,在与泉州官员们临别宴会交谈中,无意间得知,当地居然还有这么一位建桥大家。

    且在拜访对方之前,张载行更是亲自前往凤屿、张坂镇浮山村对盘光桥和獭窟屿桥进行实地勘察。当他发现两座桥建造得舒适坚固高大后,这才带上重礼与仆从,前往洛阳白沙寺庙拜访这位善于建桥的道询大师。

    白沙寺庙属于洛阳地界。

    此洛阳非彼洛阳,只是一座闵地的一座普通小镇。

    这种小镇在后世也有不少。如洛阳镇,洛阳驿,洛阳街等等。俱是一些当初从北方逃到南方定居下来,为了怀念故土,不忘根脉,把北方老家如;开封、洛阳、南阳等,家乡的名字直接到用在现居地上。

    因是北方迁移过来的,且每次战乱年代都有,故这些移民也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

    道询和尚是不是客家人张载行无从得知,不过当时,张载行对此也不感兴趣。他需要的只是这位大师的独门绝技-“造桥技术。”

    其中理由也很简单,大明境内河流众多,但比之中原,造桥技术就有点太落后了。

    国内跨度最大的一座石桥也就不到二十米,这显然满足不了大明大基建项目的落地实施。

    什么是大基建?说白了不就是土木做作业;建桥修路盖房子嘛!

    修路建桥无非打好根基,但这架桥,可就是技术活了。没点真本事,还真干不了。

    当然,无缘无故你一个外乡人上门,就想让人家道询大师抛家舍业和你千里漂泊出海,怕是想屁吃。

    不过,不出意外的,还是出了意外。

    让张载行万万没想到的是,道询和尚人性格十分好,且在了解到眼前人是请他前往天竺的时候,浑浊的双眼更是闪耀明亮的光彩。

    这也难怪,不是释迦摩尼的徒子徒孙,不会理解中原僧侣对天竺佛土的向往。

    打个比方,唐朝两个出名的和尚,那东渡日本传经的鉴真,就是不如人家玄奘有名。一部《大唐西域记》竟然成了后世僧人人手必备佛学典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