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想必也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那些枯燥的佛家经典,就是不如这种记叙小说来得让人上头。 在两百年后,那吴承恩编纂修订,以玄奘西行为蓝本的什么小说《西游释厄传》,更是历经数百年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的永恒经典。 虽不知道道询和尚的想法,但大体还是能揣测一二。怕是心中也生了效仿玄奘前辈的心思,来场海洋版的《道询明行记》吧! 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道询大师怎么说也是一个活了六十多载的智者,当然不会因为对方一句话,就屁颠颠带着家当和弟子,跟着对方出海“上西天”。 他先是检查一番张载行的身份令牌后,便客气留他们在寺内用斋饭。对其提出想让他西行的建议,没有拒绝,只说自己需考虑几日。 其后,等张载行疑惑离开第一时间,大师便派出寺中弟子起马进泉州,向当地官府了解情况。 等他弟子再次回到白沙寺禀报,说已然确认对方不是贼人,而真的是大明使节高官后,道询大师才终于下定了西行天竺的打算。 他要趁着自己身体硬朗这些年,追随玄奘大师的脚步,走进那文字中神秘的佛教圣地 -那烂陀寺。 那烂陀,译言施无厌,就是后世《释厄传》中大雷音寺的原型。 此寺原位于印度次大陆巴特那城附近。 有关此寺的历史,在藏族著名大师多罗那他1608年成书的《印度佛教史》有这样的记载: 那烂陀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自乳王时期。著名的古印度佛学家龙树大师曾住持过那烂陀。公元六世纪中叶该寺扩建,进而成为学习文化,尤其是研习佛学的大学院。 公元七世纪比哈尔王嘎那嘎时期又扩建了一次,公元十世纪成为印度最有名的大寺。那烂陀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地方,也是个培养佛教徒的重要场所。 这里不但成为讲经说法、学习佛法的场所,而且是个研究因明、声明、医学、天文历算、工巧学、农学等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个医院、三个规模不同的图书馆和一个给僧人供奶的畜牧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