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真正进行建设工作的,还是薛峰。 两艘天工工程飞船以及数艘货运飞船组成组合体,一同飞向三万六千公里的星港轨道。 刘生驾驶的是上一次徐英乘坐的天工二号工程飞船。 薛峰驾驶的是最新款的天工三号飞船。 上一次徐英回到地面之后,提出了许多有关于工程飞船的建议。 作为第一位实际进行太空工作的工程师。 他的意见得到了充分重视。 终于在薛峰他们这一批乘员组上天之前,完成了新款工程飞船的研制工作。 新工程飞船首先改进的是推进系统。 徐英在回到地面后,就提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工程飞船在加速过程中,容易出现持续振动问题。 虽然没有产生实际的危机,但是让乘坐的人员感觉到强烈的不适。 研发人员在飞船内部增设了非常多的减震装置。 同时对推进系统进行了调整。 让它在加速过程中更加平稳,减少振动的出现。 飞行的十几个小时,对于两人来说不算难熬。 上一次,徐英一个人还略感孤独。 但是两个人随便聊聊天,很快就过去了。 “报告指挥中心,即将到达指定轨道。” 在接近了星港之后,薛峰向地面指挥中心汇报道。 星港庞大龙骨上的霍尔推进器,时不时的启动一下,喷出淡蓝色的等离子。 调整星港的运行轨道。 以防止它和其他轨道上的物体相撞。 虽然以钛镍合金的硬度,很难有东西撞得过它。 “正在准备和天工一号对接。” 薛峰汇报了一下之后,刘生开始操作飞船组合体。 调整角度,预备完成对接工作。 现在的他们乘坐的天工组合体。 拥有两个工程飞船,四个货运飞船。 想要不受影响地完成对接,必须要调整好角度。 否则很容易产生各种磕碰。 角度调整完毕后,组合体首先加速飞行到星港前方。 然后缓缓减速,完成和天工一号飞船的对接。 天工一号目前负责着星港轨道维持的工作。 它事实上成为了星港的推进器。 薛峰首先释放了一艘货运飞船。 初期的星港建设工作,就此开始。 星港的圆环状舱室,目前还无法一体成型。 原因有很多。 首先就是大尺寸加工,在地面环境下本身就有难度。 想象一下,加工出一片高度在200层楼的铝合金。 并且要保持它的表面光滑。 而这样的铝合金片,需要最少几十片,才能够组成一个完成的圆环。 加工难度本身就很大。 其次,大尺寸物体的发射也是个问题。 目前最庞大的火箭,也仅仅能够装载不超过折叠后长宽二十米大小的物体。 除非立马完成太空电梯的制造。 掌握大批量向太空运输物质的技术。 否则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行的事情。 而太空电梯技术,是需要超大型空间站作为前置科技的。 因为太空电梯的太空端,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个超巨型空间站。 为此龙国的科研人员另辟蹊径。 决定采用另外一种办法。 那就是将原材料运送到太空之中,然后再在太空中加工出超大尺寸舱段。 这样就能够解决大尺寸构件带来的各种问题。 货运飞船十分灵巧地从组合体上分离。 然后货运飞船上一个非常小巧的盖子打开。 出现了一个大小仅仅为十几厘米的接口。 货运飞船巧妙地飞行到龙骨的正前方。 然后龙骨正好从接口中进入。 好像穿糖葫芦一样,直接贯穿了整个货运飞船。 在一端抵住中央主轴龙骨后,接口自动向内收缩,将原先的缝隙完全压没了。 货运飞船被直接固定在龙骨上。 它的内部搭载了用于加工航空铝合金的熔炼炉。 可以加工出大尺寸的航空铝材。 这方面还要多亏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过在大型真空实验室内摸索出的真空铝材加工技术。 否则舱段的加工制造可能会拖延更长的时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