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薛峰将四个相当于工业母机的货运飞船,一一在伞状龙骨上固定住。 这一过程就持续了超过四个小时。 原因还是在于龙骨本身比较纤细。 而无论是星港还是飞船本身都是处于高速飞行中。 稍微出现一点点偏差,可能就插不进去。 为了两者能够对齐。 薛峰还消耗了本就不多,星港临时推进系统的燃料。 “即将开启铝材试加工工作。” 薛峰向地面汇报说道。 同时将工作进度,汇报给同样在太空之中的空间站。 熔炼炉开始在电加热下,熔炼内部的铝材。 铝合金其实在地面上就已经完成了冶炼工作。 薛峰的任务,只不过是将他们重新进行塑性。 低温状态下,宽度在十米左右的铝合金板材被连续不断地加工出来。 随后在飞船另一端,被卷板机卷成一卷。 随后,这一卷铝材被机械手臂转移到太空之中。 再通过调直、卷曲等手段,塑造成弧度很小的圆弧。 第一块弧长六百米的高强度航天铝合金板,终于完成了制造工作。 放在太空之中,它也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巨物。 而这样大小的铝合金板还需要四块! 第一次进行太空建设任务的徐英,仅仅是在同步轨道待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 然而第一块高强度铝合金板的加工,就花费了薛峰四天的时间。 虽然后续四块板的速度有所加快。 但是仅仅是为了加工板材,薛峰就花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更别提后续将板材固定在龙骨上,组成一个直径900米的圆环又花了小半个月的时间。 不过经过这一个月的建设。 星港终于不止能够看到原先的龙骨架子。 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实体。 “我们先回去补充一下物资,顺便接收新一批材料。” 完成了第一个圆环的建设工作之后,薛峰对刘生说道。 目前已经完成的圆环,实际上就是一个直径900米的圆柱。 还需要在它的两侧进行封闭。 以及在内部再添加一个小圆环。 大圆环和小圆环之间,才是人类可以生活并进行生产、制造、科研的区域。 小圆环到主轴这段空间,因为自转问题,不适合人类长期生活。 “我们目前的飞船速度还是有点慢,什么时候能够再快点就好了。” 刘生略带抱怨地说道。 目前他们每一次往返同步轨道,单程就需要十几个小时。 很多物资补给,都只能每隔一个月才能够补充一次。 如果能够将时间压缩到一个小时之内。 那么他们甚至有可能实现,住在空间站、工作在星港的生活。 “现在的发动机只能够达到这样的比冲,想要更短的时间,除非我们不计较成本。” 薛峰倒是看得更开一点。 国内不是拿不出能够达到更大速度的发动机。 但是更大的推力也就意味着消耗更多的燃料。 目前阶段,性价比依然是星港建设需要考虑的一环。 如果成本过高,那么将会拖慢整个星港建设进程。 “我这也就是说说,我也知道这不可能。” 刘生这段时间一直是飞船驾驶员,他很清楚自己驾驶的这艘飞船。 如果真的满功率运行,要吃掉多少燃料。 新一批次的设备和材料,已经随着最近几次发射任务到达了空间站。 只等着薛峰将他们带走。 这里面包括数台高精度机床和3D打印装备。 用来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加工工作。 “这次可是运来了不少的好东西,你们运气真不错。” 聂海胜热情招呼着两个刚刚从万里之外返回的人。 “这一次和货运飞船上来的,还有不少的新鲜水果,到时候你们可以带走一部分。” 想要在太空之内吃上新鲜水果,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 一般的补充,都只有各种水果干或者冻干水果。 像新鲜水果,也只有少数几次出现过。 而且每次数量也很少,每个人只能够分上几个。 让薛峰他们带走一部分,剩下的可能也就够他们每人吃一口。 (本章完) 第(3/3)页